绿色发展是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流,是最具潜力的发展维度。以绿色发展为主线,践行绿色建造理念,全面深入推进,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空间。我国人口数量大、建筑规模大、资源消耗大,人均拥有资源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46种支持性资源中,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的占比很少,大量资源依靠进口才能满足需要。
全球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能源消耗不断加剧,和气候变暖等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建筑业是公认的耗能大户,也是全球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6%、碳排放的39%。因此,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可持续途径时,各国公认绿色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引领全球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我国绿色建筑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我国自2008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以来,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逐年增加,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已经过万。绿色建筑在环境友好方面的综合效益已初步显现。随着政府对绿色建筑研究项目的支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绿色建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以及因地制宜开展的规划设计等,进一步提高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效果,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可再生能源利用、外遮阳、雨水集蓄、市政中水、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技术在部分地区已逐步推广应用。我国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立法滞后。《建筑法》和《城乡规划法》均未涉及绿色建筑,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也不完善。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较慢。三是市场化激励机制不完善。全寿命周期内的政策支持不配套,市场没有将“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业主等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四是宣传没有深入人心。社会各界缺乏对绿色建筑的全面了解,“四节一环保”的长期优势没有冲抵传统建筑的短期优势,没有形成业主对绿色建筑的强烈渴求。五是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建设主体的认识不统一。全产业链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执行力呈递减状态。六是技术创新有待加强。现行技术标准侧重单项技术多、简单过程多,忽略全寿命周期内的综合考量。企业绿色建造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四新”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七是既有非绿色建筑存量巨大,绿色改造任务繁重。绿色改造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噪声和光污染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我国在绿色建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绿色建筑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建筑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大,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温室效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导致抵抗力降低、出行不便和农作物生长紊乱等问题。这与环保理念不符,也背离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因此,抛开绿色建筑谈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纸上谈兵”。
高质量发展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建筑业的未来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用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升级,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与绿色建筑践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脉相承。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绿色建筑进入了智能化发展阶段。智慧工地、智能建筑正在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不断满足人民对建筑的新需求。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是一种有利于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型,它代表着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没有绿色建筑就没有高质量建筑,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