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承载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场所,与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前,聚焦于健康性能提升、致力于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的健康建筑正受到高度关注。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简要梳理健康建筑理念标准的发展背景、内涵和特征,介绍健康建筑发展的实践探索与趋势,并提出江苏推动健康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健康建筑: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1980年代以来,“节能环保、生态低碳和舒适健康”逐渐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关注的重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影响全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建筑作为全球能源的巨大消耗体,应当体现时代趋势,使人类更为健康、更为持久地生活在可持续的环境中。”伴随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的日益广泛,国际建筑领域的探索首先从资源节约角度出发,强调把建筑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随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以及环境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业革命,强调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来引领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并由此引发了全球低碳生态建筑发展的热潮。
但不可忽视的是,人们在享受各种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依然面对着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的各种问题的困扰。同时,随着居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选择住宅已不再仅仅依据区位、规模等简单的标准,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美观或建筑节能,而是更注重住宅的内在品质,更强调建筑作为保持身心健康、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载体和场所。受使用者需求提升的驱动,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开始将目光逐渐回归到“居住与健康”发展主题上。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在“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建筑环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可以说,持续推动以提升健康性能为目标的“健康建筑”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发展的新趋势、新目标、新导向。
我国发展健康建筑的背景与要求
建筑作为关系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需要强调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导向,以服务人的发展为设计理念,需要承载更多的健康责任: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用水、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健康的服务等,提高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健康的现实需求,提升建筑的功能和品质。
2.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要求
3.行业发展层面:高层次发展需求
随着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政策、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绿色建筑实施的不断发展,全球绿色建筑发展迅猛、态势良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2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4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达到10139个,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按照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绿色建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能源资源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新时代健康建筑的发展应兼顾绿色低碳和舒适健康的时代需求。
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常州武进影艺宫
健康建筑内涵与特征解析
1990年代中期,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联合建筑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体育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了居住与健康问题有关研讨和实践,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健康建筑(住宅)标准等相关成果。但受当时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健康建筑尚未得到全面关注。2017年1月,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以下简称《标准》)发布实施。《标准》明确:“健康建筑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标准》将健康建筑定位于绿色建筑多维发展的深化方向,以使用者的“健康”属性为核心,以使用者的实际满意度为重点,提升绿色建筑的品质,引领绿色建筑达到更高的目标。同时,健康建筑评价遵循多学科融合性的原则,建立了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要素的评价指标,对建筑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鼓励健康建筑的性能提高和技术创新,另设置“提高与创新”政策引导内容。
目前,我国已组织成立了“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场机制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机制正逐步建立,各类评价标识认证项目创建和专项科学研究有序推进。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共50个项目获得了健康建筑标识认证,涵盖江苏在内的14个省市。其中包括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在内的4项优秀健康建筑优秀项目被健康建筑联盟遴选为“健康建筑示范基地”。
健康建筑标识项目地区分布(截至2019年9月)
健康建筑示范基地: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
(1)健康建筑是以人的全面健康为出发点。绿色建筑标准注重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涵盖的健康性能要素不全。健康建筑以建筑环境对使用者的健康影响和使用者对建筑环境的主动干预作为评价重点,将适宜的空间和湿热环境、空气清洁、水质安全、环境安静、光照良好和健康促进作为一级指标,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标准,客观衡量建筑的健康性能和健康指数,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健康风险、让使用者切身感受到健康建筑带来的直接效果。
(2)健康建筑更强调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性。人的健康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健康建筑在指标设定方面不只是建筑工程领域内学科,还包含了病理毒理学、流行病学、心理学、营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有针对性地控制建筑中影响身心健康所涉及的建筑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饮用水水质、室内舒适度等),进而全面提升建筑健康性能,促进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
(3)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升级版”。健康建筑以绿色建筑为起点,在保证“绿色”的同时更加注重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如《标准》规定申请评价的项目应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包括要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认证标识,或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等。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内容框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内容框架
健康建筑的国际探索和发展趋势
美国:建立WELL 健康建筑标准
Well建筑评价体系及发展报告
加拿大:推广SuperETM健康住宅
经历了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加拿大政府在开发节能住宅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建筑设计、生产、安装节能通风设备等方面健康性能的研究,******了以提高健康及舒适居住环境产品及技术为目标导向的SuperETM健康住宅技术规范要求。
加拿大SuperETM健康住宅的特点包括: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改善防雨功能,增强水气控制,节约能源,提高耐久性。SuperETM健康住宅需具有良好的屋内空气质量、健康及环保建筑材料、机械通风设备、爬行空间、墙体结构。SuperETM健康住宅技术规范要求住宅内尽量使用环保及健康建筑材料,提高环境保护功能,改善室内居住环境。规范提供了一份健康建筑材料清单,每幢健康住宅必须选用其中三项或以上材料。另外,规范亦提供了一份环保建筑材料清单,每幢健康住宅必须选用其中两项或以上材料。
日本:推动健康住宅建设
根据有关的标准要求,日本健康住宅需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1)实现住宅内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
(2)通过有效地利用资源、节能和利用自然能源等办法来保护环境;
(3)与自然环境、地区社会等周边环境之间达成协调。
为了推行健康住宅的建设,日本成立了专门的健康住宅技术研究所、健康住宅对策推进协议会等组织,以防止化学物质、霉菌等过敏症等疾病,实现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日本组织了公众卫生、设备技术、文教等部门进行有关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法国:编制健康营造指南
对江苏健康建筑发展的初步思考
江苏省绿色建筑标识发展情况(2008-2018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健康、安全等相关议题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在建筑设计领域,伴随着国家《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健康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建筑的健康安全性能势必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健康建筑作为“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建筑环境”的有效途径和场所载体,将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导向。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提出积极引导和推动江苏健康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1.有序开展健康建筑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及《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要求,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吸纳、转化健康建筑研究的科学成果,建立适合省情的可感知、可体验、可测量和可验证的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收集评价运行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反馈,探索形成包含健康建筑设计、施工、运维、评价、性能检测等在内的涵盖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健康建筑从策划、设计到运营全过程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健康建筑是多学科、多领域技术集成的成果。因此,应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优势技术、资源和管理经验,加强健康因素识别与激励研究:鼓励与健康相关的建筑产品研发,向社会大众推广使用有利于健康的建筑产品;对群众关注度较高、健康影响大的建筑材料,开展符合标准的建筑产品认证工作,发布相关产品名录;积极推进健康建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对健康建筑关键产品、材料的检测能力;鼓励建设单位用创新的手段、方法、技术提高产品健康性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环境。
4.加强健康建筑产业资源整合
5.探索建立健康建筑信息化管理监测平台
参考文献
[2]. 王清勤,邓月超,李国柱,孟冲,谢琳娜,刘茂林,曾璐瑶.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OL].科学通报, [2020-02-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84.N.20200204.2308.082.html.
[3]. 叶海,罗淼,徐婧,健康建筑及其评价标准[J].建筑科学,2017(02),第33卷第2期.
[4]. 溟捷,美绿建委等发布《推进健康建筑发展2016报告》[J].建筑时报,2016(006版).
[5]. 刘少瑜、顾婷婷、齐志宇,健康城市与健康建筑近年于香港之发展成果[J].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
[6]. 陈自强,秦未末,基于 WELL 标准的健康建筑[J].绿色建筑,2016(2).
[7]. 健康建筑,绿色建筑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http://www.qianjia.com/html/2017-02/23_266923.html.
[8]. 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7-04/17/content_213033.htm.
[9]. 建研院发起成立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http://www.sasac.gov.cn/n86114/n326638/c2585261/content.html.
[10]. 从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到健康建筑http://mp.weixin.qq.com/s/SSdJS5dxSVN7YhT5I8WjPw.
[11]. WELL健康建筑时代http://mp.weixin.qq.com/s/KpxizOD9qHjQMMxuux11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