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历经30余年,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也经历不同阶段的变革。本文拟通过回顾国际及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绿色建筑建筑发展趋势,来展望未来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向。
国际绿色建筑发展简述
建筑,是人类建立用来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庇护场所。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形式及功能都全面被工业技术所渗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建筑迅速蔓延,建筑设计转为全面机械化、设备化的模式,出现了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系统以及人工照明,蓬勃发展的建筑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居住条件。然而与此同时,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也逐步导致了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直至70年代,两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整个社会意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作为全球三大耗能大户之一,建筑产业在地球环保政策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能源危机的爆发促使社会兴起了建筑节能设计,80年代以来各国都开始制定相应的建筑节能体系,开始了节能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比如,美国兴起“诱导式太阳能设计“风潮,各国政府尤其是寒带的发达国家也开始制定建筑节能法令,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及气密性,使建筑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意识到,人工建筑对于自然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能源。根据联合国规划署的统计,全球建筑业消耗地球能源的40%,耗费水资源20%,原材料的30%,同时产生了38%的固体废弃物。现代建筑的砖瓦、钢筋、玻璃都是环境破坏之源,不仅是在其生产阶段,在拆除废弃物的阶段同样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于是,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最高效率的利用能源资源,最低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为人类提供宜居的活动空间“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提出。1990年,英国发布环境评价法BREEAM,为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明确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行研究、实践、和推广。其中,1996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发布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而LEED也是目前世界上用于评价建筑环保、绿色性能最完善,应用最广的评价体系。2002年日本发布CASBEE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2005年新加坡推出GREEN MARK绿色建筑标识认证。2006年德国DGNB(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发布DGNB建筑可持续评价系统。
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机制虽各不相同,但评价的内容和关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降低、能源资源的节约与再生再利用、降低能耗,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室外环境、室内环境等。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绿色建筑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各国的绿色建筑也随之进行了不同阶段的阶段,但其关注重点仍然具有局限性,缺少对社会和人文的评估。虽然其中都有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但局限于声、光、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部分指标, 并未深入研究建筑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影响。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
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紧随世界的脚步。在经历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以后的80年代,世界各国发展节能建筑,中国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建筑节能体系。1986年,中国发布行业标准 JGJ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制定了节能30%的目标,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标准。90年代,我国******了《国务院批转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与节能相关的政策及法规。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了关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推进。2001年,我国第一个关于绿色建筑的科研课题完成。200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智能和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表达了我国政府对开展绿色建筑的决心和行动能力。2006年,中国住建部发布了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阶段的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更侧重于建筑本身,从“四节一环保”的维度侧重于鼓励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它从建筑及其构件的寿命周期出发, 考虑其性能和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二代绿色建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部分城市到全国的的全面发展。部分城市或者区域已经由政府主导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或者在施工图审核中将绿色建筑纳入专项审核要求。根据2017年住建部印发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在2016-2020年间进入了“增量提质”的加速器。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5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其中要求,绿色建筑中二星级标识以上项目比例超过80%,获得得运行标识的绿色建筑项目比例超过30%。
中国绿色建筑的革新
然而,随着绿色建筑的普及发现,大众用户对于绿色建筑带来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并无明显的感知,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在绿色植物,或者建筑节能和节水等方面。回顾绿色建筑的定义,其最根本的目标为为人们创造“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而用户并未感知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向往美好生活,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频繁发生雾霾,二次供水引起的入户生活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复杂装饰引起的室内甲醛和TVOC超标,以及国内近些年居民老龄化的问题,都对发展新一代绿色建筑提出来新的要求。
中国老龄化发展预测
在业内,从建筑使用者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的新模式也逐渐成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新共识。2019年,中国对于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了第三次迭代,发布了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2019版。新版绿建标准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相统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原来侧重于建筑和环境关系的“四节一环保”的维度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新增在安全耐久、节约能源、健康宜居、全龄友好等方 面的技术内容,重构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定义了中国的第三代绿色建筑。
2019版绿色建筑体系架构图
可以发现,新一代的绿色建筑已经逐步加入了和健康建筑的内容,健康建筑理念和绿色生态相融合,旨在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真正的将以人为本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中国的绿色建筑体系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对于绿色建筑的思考
农业文明阶段,科学技术能力有限,人们更加敬畏自然。西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环境应是盟友的关系。而在古代中国,则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讲究天文、地理和人文相结合,建筑应因地制宜,处理好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总的来看,古代的建筑,具有迎合地理、适应气候、就低取材等特点。比如例如北方冬天寒冷,在构筑房屋时墙面都比较厚实一些,以抵御寒冷的天气,南方炎热多雨,室内就格外注重通风的效果。在西北地区,木材稀缺,加上黄土直立性好、不容易渗水的特点,窑洞就成了人们最佳的居住方式,这样不仅冬暖夏凉、节约原材料,而且有益于水土的保持和生态的平衡。
而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 建筑工程技术似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各式各样的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筑工程。人类沉醉在这种变化带来的安逸的同时,慢慢也发现了随之而来的危机。直至能源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从建筑节能技术开始,到发展真正的绿色建筑,开始尝试用思维的转变和科技的力量,让人工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减少人们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从2006年到2019年间,中国绿色建筑的快发展,也坚持了这个方向。
然而,从绿色建筑的正式定义来看,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最大之处就在于绿色建筑把人、建筑和自然纳入到一个整体的范围去研究。人们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不是为了保护自然而完全的屈服于自然进而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建筑使用者的感受。发展绿色建筑,需要吸取之前的教训,追求人、筑和自然的协调和谐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效法自然、遵从生态的规律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需要把节能环保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手段,而把对于建筑使用者最能感知到的“安全、健康、舒适“作为绿色建筑的最根本目的。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达到人、建筑、自然和谐的发展,回归到“天人合一“。近些年来健康建筑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最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将建筑的健康性能和传统的”四节一环保“的理念相结合,也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结语
从建筑发展来看,经历了屈服于自然的人工建筑,到工业革命后以人类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扩张,再到回归绿色建筑的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绿色建筑经历从第一代节能建筑,到侧重于建筑和环境的第二代绿色建筑,再到目前的将“以人为本”融入的第三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应从生态文明的更高层次,通过重新建立建筑与自然的友好、和谐、共生的全新关系,实现建筑“以人文本“和”以人类长远发展为本“相结合的目标。通过发展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