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新闻中心

2025: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将超5000万平方米

时间 :2022-08-15 作者 : 来源: 浏览 :

近零能耗建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和欧盟盟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积极制定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中长期(2020、2030、2050)政策和发展目标,推动建筑达到零能耗正在成为全球建筑节能发展趋势。

我国自2011年起,通过设立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启了我国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历程。经过10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检测、评价和运营管理体系。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建立全过程标准体系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等课题支持下,以基础理论研究和指标体系建立为先导,以主被动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为支撑,以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检测评估协同优化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我国气候特点、能源结构、建筑形式及人员使用需求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编制完成以我国首部引领性建筑节能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为母标准,涵盖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施工、检测、评价24项技术标准的工程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迈向零能耗建筑的“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可再生能源最大化”的技术路径,首次界定了我国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相关概念,明确了室内环境参数和建筑能耗指标的约束性控制指标,为建筑节能工作2025、2035、2050提供技术引导。

高性能产品部品研发升级

形成全产业链条节能技术

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规模化推广示范效果显著。建造完成了全球首个全尺寸近零能耗建筑综合实验平台;研发导热系数≤0.0035W/(m·K)的真空绝热外墙材料、整体保温隔热系数≤0.8W/(㎡·K)的高性能门窗、超低能耗建筑专用新风环境一体机等核心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100%国产化。由于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集成的高性能门窗、保温、新风设备及可再生能源方面技术的投入,居住建筑增量成本约为单位建筑面积600~800元/㎡,公共建筑增量成本约为单位建筑面积1000元/㎡以下。推动近零能耗建筑,将带动我国建筑材料、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建筑组成部分的性能指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供给侧实现全面升级。随着近零能耗建筑逐步强制实施,可带来7~15万亿元新增市场容量,具有重大推广价值。

开展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后评估

建立全过程技术评价体系

通过对我国首栋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开展为期36个月的深度调适,完成了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长期运行能耗水平追踪与技术后评估研究,开发了基于复杂能源系统下建筑智慧调适系列方法工具,实现建筑使用率增加20%的同时,系统运行能耗较设计目标再降低20%的技术指标。通过对我国“十二五”以来建成的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技术参数及运行数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评价与系统分析,识别影响建筑能耗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明确了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施工、运行3个阶段的系统性检测及评价规程,提出了超低、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标、室内环境指标、产品性能指标和技术路线的技术评价方法,并编制《近零能耗建筑测评标准》T/CABEE 003—2019,推动我国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发展。

全寿命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助力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

实践证明,现有条件下我国推广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在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建筑运行碳排放已占到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2%,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占比还将持续上升,是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较2016年建筑能效水平可降低一次能源消耗60%~75%以上,较2021年发布的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可降低40%以上,可减少运行阶段56.3%和全寿命期43.5%碳排放。面向城镇建筑2060年碳中和目标,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0%。“十三五”期间,20个省市累计******100项激励政策,累计直接补贴15亿元,在建及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超过1000万平方米。住房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5000万平方米以上。北京、天津、河北、上海、陕西、湖南、海南、广东等省市也将近零能耗建筑纳入“十四五”规划,累计建设规模1亿平方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6项中央及部委政策文件均提出要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